-
專題
政壇對話
-
時隔兩年,為何再提“穩增長”?
“三穩目標指明了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2022年經濟發展增速與目標增速間存在差距,因而在2023年,穩增長是首要目標,進而通過穩增長帶動穩就業。” 21世紀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周黎安發現,地方官員介紹轄區情況時,熱衷于引用當地GDP和相關經濟指標在省內或市內的排名。“中國是世界范圍內唯一發布國家、省、市、縣四級GDP統計的國家。”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和同事設計了一套基于微觀數據的出口質量測量方法。根據這套方法,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至2012年,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提升了30%;從2012年至2022年,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又提升了25%。 “我們的確擺脫了對單一年份GDP增速的關注,有更多精力聚焦長期增長。”張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外界都是近兩年注意到我們的增速,但如今的產出大多是五年前打下的基礎。”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應急管理部部長首次亮相“部長通道”,點名阿拉善露天煤礦坍塌事故
這是“部長通道”第一次出現應急管理部部長的身影。作為應急管理部第三任部長,王祥喜在約18分鐘的時間里,一共回答了三個問題,內容涉及機構改革、公共安全治理和遏制重大事故發生等。 作為2018年4月才組建的部委,應急管理部是上一輪機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彼時,伴隨著應急管理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的成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也不再保留。 -
中科院研究員孫東明:給芯片“裝空調”的人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解釋,“不到一角錢硬幣大小”的器件安裝在半導體芯片上,通電后,器件上下表面產生上百度的溫差,幫助半導體芯片發揮最好的性能。 “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表示,必須努力推進先導陣列的規劃和建設,扎扎實實地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不斷提升望遠鏡性能。“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保持FAST來之不易的領先優勢。” -
專題
中國市長說
-
變化、熱詞、民生:政府工作報告里的這五年
這是過去十年里,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全面梳理工作成效和工作經驗。 2018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本屆政府的第一份工作報告為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繪制了“施工圖”。自此,“穩”字貫穿了中國經濟近年的發展基調。 梳理近五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緊密圍繞就業、民生、住房、改革、減稅降費等重要問題,國務院提出了不少“新詞”“新政”。 -
糧食增產千億斤的挑戰丨報告解讀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張紅宇: “去年(2022年)的糧食只增加了74億斤,增加了0.5%;前年(2021年)增加了256億斤,增加了2%。這說明增產越來越難了。”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張曉山:“一般的規律是五年為期,‘兩豐兩欠一平’,但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十九年的增長,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把基本農田變成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 -
回應“戰狼外交”,外長秦剛首次亮相兩會記者會
秦剛共回答了記者提出的14個問題,包括中美關系、臺海問題、中俄關系、俄烏沖突等。 -
兩次提及“就業優先”,把畢業生就業“擺在突出位置”丨報告解讀
“沒有經濟的增長和復蘇來提升勞動力市場需求,就業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各項措施其實是輔助性的。”金維剛強調。 “高校畢業生屬于社會中受到良好教育的優質群體,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不單單是個人問題,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都十分重要。” 的確有部分地區黨政機關在招聘上開始放寬年齡限制。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近十個省份在省級公務員年度錄用考試中將部分崗位年齡調整為40周歲以下。 -
南周對話泉州市市長蔡戰勝:“網紅城市”的民營經濟和文旅經濟
在泉州,民營經濟貢獻了72%的稅收、83%的GDP、90%的技術創新成果、92%的城鎮就業、97%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占比在全國24個萬億GDP城市中最高。 “民營經濟是泉州發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優勢所在,也是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希望所在。” 2021年泉州申遺成功。在此基礎上,泉州正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